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 精選作品欣賞

  • 來源:人民網-書畫頻道
  • 2017-11-14
王肇民《紅壺》80cm×110cm 2017年.
王肇民《紅壺》80cm×110cm 2017年.

編者: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三天前已經結束,然而關於這次展覽的熱議和學術討論並沒有終止。此次展覽的參与者並不只是壁畫家,幾乎囊括了所有專業畫種的藝術門類並匯聚了眾多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創作者的專心投入,理論家、藝術家、學者的學術探討、参觀者的熱情……似乎某種程度上都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也許因為是首展,也許是因為名家匯聚……讓我們姑且放下這些就只是欣賞作品吧!

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觀點:

中國是具有悠久壁畫歷史的國家,中國古代壁畫曾經創造了世界文化的高峰。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壁畫復興運動的創新精神曾經影響到整个中國的畫壇。壁畫作為一門公共藝術,與架上繪畫不同,它需要在建築與繪畫之間尋求共生,而壁畫材料與製作工藝的專題研究,恰恰是有效的連接橋樑。馬賽克鑲嵌工藝在壁畫中的應用,具有很好的材料性能與藝術表現力。中國的鑲嵌藝術運用於壁畫創作起步較晚,此次馬賽克鑲嵌藝術展覽在我國尚屬首次,具有開拓性意義。

此次受邀的藝術家,既有機場壁畫的親身參与者,也有當下壁畫創作的中堅力量,同時涵蓋了最新湧現的新銳,涵蓋老中青幾代壁畫家,除此之外,還邀請了其他畫種的優秀代表。藝術家提交的作品通過馬賽克鑲嵌工藝的材料轉換,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鑲嵌藝術作品。

廣州美術學院位於祖國的南大門,是中國最重要的美術院校之一,學院中的裝飾藝術學科歷史悠久,積累深厚,工藝美術專業去年被評為廣東省“攀峰重點學科”。此次主動承接《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廣州美術學院的師生積极參与策劃與各項工作,必將進一步促進廣州美院在裝飾藝術與工藝美術學科領域的研究、創作與教學工作,為廣州美院的學科建設增添新的亮點。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

我國的鑲嵌藝術運用於建築裝飾與壁畫創作起步較晚,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開始運用到壁畫創作中,至上世紀80年代,也出現了多幅有一定藝術質量的馬賽克鑲嵌壁畫。

舉辦馬賽克鑲嵌藝術展覽在我國尚屬首次。旨在展示馬賽克鑲嵌工藝運用在藝術創作中的各種可能性。通過許多優秀藝術家的參与,提升我國馬賽克鑲嵌藝術的水平。並進一步推進馬賽克鑲嵌在中國當代壁畫中的應用。

此次受邀參展的藝術家創作的畫稿,題材廣泛,風格多樣,通過偉褀公司的技師和工匠精湛的技藝,並在廣州美術學院師生的協助下,進行藝術的提煉、取捨和材料的轉換,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產生了一批別開生面的馬賽克鑲嵌的藝術作品。我認為,這些作品使我國的馬賽克鑲嵌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廣東省作為中國馬賽克最重要的產區,發展鑲嵌藝術具有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地處南方的廣州美術學院是中國最重要的美術學府之一,此次與中國美協壁畫藝術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此次展覽,定將有力地促進我國馬賽克鑲嵌藝術的發展,將我國的馬賽克鑲嵌藝術推向一個更新的高度!

能在廣州完成此次展覽並召開研討會,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中國當下社會的文化發展到了這個時期,公共藝術發展到了這個程度,壁畫的外延必然不斷擴大,對馬賽克藝術的關注是社會的需求,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感謝廣州美術學院,剛離任的黎明院長首先支持雙方共同主辦展覽,新任院長李敬堃對展覽工作繼續支持,特別是林藍副院長親自參加展覽策劃與籌備工作。我提議:在廣州美院成立專業的馬賽克研究機構。產區優勢與學院優勢兼具,在廣州美術學院發展馬賽克鑲嵌藝術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主任 唐小禾

“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是一次學術性很強的展覽,在當下,肯用兩年半時間沉潛下來做一個專題性的展覽,顯得尤其可貴。此次展覽給我們提出了兩個思考。首先,本次展覽從策劃到整個實施過程都呈現出對學術與研究課題的尊重,對我們做展覽、做學術有很好的啟發。另外,在當今環境下,隨着現代西方設計的逐步強大,中國原有的工藝學科不斷受到擠壓,千百年所沉澱而成的工藝美術已經萎縮,這值得引發我們的思考——在整個國家持續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守好最根本的、屬於東方的工藝設計理念,才能讓東方工藝在世界上傳播。工藝美術專業作為廣州美術學院歷史悠久的專業,如何進一步發展成一個影響全國的專業,如何進行當下的教學與研究,同樣值得思考。

本次展覽呈現出很強的工匠精神,如何用工匠精神、工匠理念對待學術,也是此次展覽帶給我們的啟發。眾多優秀藝術家的作品通過馬賽克鑲嵌工藝呈現出來,向我們展現了馬賽克鑲嵌在藝術創作中的可能性。此次展覽一方面帶來了可供欣賞的精美作品,同時也為廣州美術學院的教學,特別是為工藝美術教學提出了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課題,這是一個具有示範性作用的展覽。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李勁堃

馬賽克鑲嵌藝術別具異彩,現場視覺感極強。這次大展名家薈萃,來自各大美術院校的壁畫家,以及其它畫種的傑出代表,他們都擁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面貌。大展以馬賽克鑲嵌作為經線和緯線,將這一顆顆明珠串聯起來,“織”就了首次鑲嵌藝術的美麗鏈條。同一件作品在使用不同的藝術材料和不同的工具工藝下呈現出不同的驚喜,具有特別的味道。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唐小禾的作品——《共和!共和!》,我認為這是具像寫實風格的代表性作品。大量的馬賽克更多是用於裝飾,沒有想到像這樣強烈的、主題性的、寫實性的作品也能用這種材料和工藝展現,而且效果如此之好。玻璃馬賽克色階豐富細膩,分解畫面很嚴謹,遵循人體解剖的結構,體塊的大小,材料肌理的高低,材質的閃爍,與歐洲一些傳統的鑲嵌工藝有一種承接的感覺,讓我看到了一種新意象。如果藝術家具有一種自身內在的特有的思想,對現實有機地做出響應,就可能在眾多的表達方式裏面,自主選擇,也可以依託壁畫寬廣的載體表達自我,並貫穿、閃爍豐富統一的個性光彩。

我見證整個創作過程中創作者、製作者和組織者的認真和執着,唐小禾先生體量龐大的寫實作品,經過兩次的推翻重來,最後一稿才得以完美實現。為了作品和展覽的質量,反覆修改以追求完美。主辦方之一——壁畫藝委會的唐小禾、齊喆等各位老師一再南下,調整作品,勘察現場,很久沒有見到如此投入的狀態,特別是廣州籌備組,整個廣州的工作由策展人齊喆一力承擔,事無巨細,力求完美。

廣東省是中國馬賽克最重要的產區,廣州美術學院是南方唯一單科美術學府,學院的一級學科美術學和設計學是廣東省重點攀峰學科,工藝美術專業也緊隨其後,作為二級學科成為了廣東省重點攀峰學科。這次“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意義深遠,一定會極大地促進廣州美院產學研的合作,乃至裝飾與工藝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廣東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發展做出獨特貢獻,更將推動我國的鑲嵌藝術向新的高度邁進。感謝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將如此有學術質量的大展的首展放在了廣東,放在了廣州美院,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們能給這次的工作提出更多的指導和指正。

——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 林藍

中國的馬賽克鑲嵌藝術應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牽頭規劃成為一個獨立畫種。要高度重視鑲嵌藝術進入高校教育與推廣的問題。鑲嵌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建議在馬賽克鑲嵌藝術中建立署名制度:標明原作者以及再創作作者。

——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委會名譽主任馮建親

本次展覽整體水平很高,不只展現鑲嵌技巧,藝術的格調與品位同樣很高。鑲嵌過程是一次二度創作,馬賽克藝術並不等於簡單用馬賽克把原作重複一遍,畫面的拼縫是創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裂紋的表現依賴製作匠人的藝術水平和技術水平。此次有些馬賽克鑲嵌藝術的再創作在原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副主任劉秉江

馬賽克豐富的材料特性,不僅難以替代,還是支撐馬賽克藝術能夠持續拓展的堅實寶藏。因此,高水平的馬賽克藝術,既為作品內涵外延的深情匹配,更是藝術家通過不斷探索物質存在,展示出精神世界的無盡魅力,成為人類藝術創作成就的重要成果。谷泉期待廣州美院在建設工藝美術學科時,能夠建立一個馬賽克藝術研究所,這樣才能全面深入地開展鑲嵌材料本體的研究與拓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谷泉副研究員

馬賽克材料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徵應該成為藝術家關注的對象。馬賽克除作為壁畫的物質承載體外,自身的美感理應受到重視,強調馬賽克材料在壁畫創作中的作用同時也是一條重要的創作思路,它要求創作者認知馬賽克材料,具有馬賽克材料意識,做到從材料角度構思,要善於發現材質美、利用材質美、體現材質美,融藝術想象與材料表現為一體。

——本次展覽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齊喆教授

 
齊喆   《還不是煙花樣的人生》 200cm×162cm 2016年
齊喆   《還不是煙花樣的人生》 200cm×162cm 2016年
孫浩 《青年毛澤東 》238cm×100cm 2017年.
孫浩 《青年毛澤東 》238cm×100cm 2017年.
白曉剛《遺迹·雄風》150cm×300cm 2017年.
白曉剛《遺迹·雄風》150cm×300cm 2017年.
曹力《運動時尚》 130cm×108.5cm 2017年.
曹力《運動時尚》 130cm×108.5cm 2017年.
唐小禾《共和!共和!》300cm×136.5cm 2017年.
唐小禾《共和!共和!》300cm×136.5cm 2017年.
劉秉江《黃金雨》 146cm×140cm  2017年
劉秉江《黃金雨》 146cm×140cm  2017年
孫景波《撒尼母親》120cm×85cm 2017年
孫景波《撒尼母親》120cm×85cm 2017年
袁運生 《萬戶飛天》119cm×300cm 2017年
袁運生 《萬戶飛天》119cm×300cm 2017年
王穎生  《萬國來朝》局部 280cm×200cm 2017年
王穎生  《萬國來朝》局部 280cm×200cm 2017年
蘇新平《肖像1號》280cm×202.5cm 2017年
蘇新平《肖像1號》280cm×202.5cm 2017年
侯黎明 《日月同輝》140cm×213cm  2017年
侯黎明 《日月同輝》140cm×213cm  2017年
楊清泉 《紅果子》100cm×100cm 2017年
楊清泉 《紅果子》100cm×100cm 2017年
恭弘=叶 恭弘南《彼岸》召喚組畫之一、《召喚》召喚組畫之二、《迷途》召喚組畫之三 175cm×80cm×3 2016年
恭弘=叶 恭弘南《彼岸》召喚組畫之一、《召喚》召喚組畫之二、《迷途》召喚組畫之三 175cm×80cm×3 2016年
崔彥偉 《夏日》200cm×200cm 2017年
崔彥偉 《夏日》200cm×200cm 2017年
張靜 《畫室》122cm×122cm 2017年
張靜 《畫室》122cm×122cm 2017年
程犁 《鳳兮凰兮》 150cm×800cm 2017年
程犁 《鳳兮凰兮》 150cm×800cm 2017年
高揚《天方夜譚之二——鬥魚》100cmx150cm 2016年
高揚《天方夜譚之二——鬥魚》100cmx150cm 2016年
林學明 《觸山109號》169cm×145cm 2017年.
林學明 《觸山109號》169cm×145cm 2017年.
賀亮《生長》 120cm×74.5cm 2017年
賀亮《生長》 120cm×74.5cm 2017年
黃奇士 《自在觀音》150cm×106cm 2017年
黃奇士 《自在觀音》150cm×106cm 2017年
李端妮《折》101.5cm×136cm 2017年
李端妮《折》101.5cm×136cm 2017年
唐鳴岳《聽瀑》300cm×100cm 2017年
唐鳴岳《聽瀑》300cm×100cm 2017年
李向偉《卡蘭舞姿》107cm×125cm 2017年
李向偉《卡蘭舞姿》107cm×125cm 2017年
林藍《溫泉記物——松楓》 50cm×50cm×4 2017年
林藍《溫泉記物——松楓》 50cm×50cm×4 2017年
劉凱《綠駬》134cm×100cm 2017年
劉凱《綠駬》134cm×100cm 2017年
毛曉劍《金色高原》200cm×200cm 2017年
毛曉劍《金色高原》200cm×200cm 2017年
孫韜 、恭弘=叶 恭弘南《浪漫水城》 130cm×130cm 2016年
孫韜 、恭弘=叶 恭弘南《浪漫水城》 130cm×130cm 2016年
劉燁《西藏土樓》100cm×94cm 2017年
劉燁《西藏土樓》100cm×94cm 2017年
唐暉《奈良鹿 NO.9》局部 280cm×166cm 2017年
唐暉《奈良鹿 NO.9》局部 280cm×166cm 2017年
王長興《老子》 160cm×100cm 2017年
王長興《老子》 160cm×100cm 2017年
郗海飛《山影》 160cm×228.5cm 2017年
郗海飛《山影》 160cm×228.5cm 2017年
肖偉《少年的夏天》150cm×153.5cm 2017年
肖偉《少年的夏天》150cm×153.5cm 2017年
陳綠壽 《大風》146.5cm×200cm  2017年
陳綠壽 《大風》146.5cm×200cm  2017年
黃迎《揭諦(心經)》190cm×140cm 2017年
黃迎《揭諦(心經)》190cm×140cm 2017年
李辰 《須彌Sumeru NO.4》120cm×100cm 2017年
李辰 《須彌Sumeru NO.4》120cm×100cm 2017年
李化吉《牧羊女》 129cm×124cm 2017年
李化吉《牧羊女》 129cm×124cm 2017年
李林琢 《湖》局部 110cm×240cm 2017年
李林琢 《湖》局部 110cm×240cm 2017年
張敏傑 《境》135cm×135cm 2017年
張敏傑 《境》135cm×135cm 2017年
杜飛《康熙》148cm×100cm 2017年
杜飛《康熙》148cm×100cm 2017年
於美成 《秋林》82cm×120cm 2017年
於美成 《秋林》82cm×120cm 2017年
周海歌《歡樂頌》100cm×138cm 2016年
周海歌《歡樂頌》100cm×138cm 2016年
朱明健 《蘆海》150cm×150cm 2017年
朱明健 《蘆海》150cm×150cm 2017年
鄭爽 《一瓶乾花》100cm×128.5cm 2017年
鄭爽 《一瓶乾花》100cm×128.5cm 2017年
名家訪談更多»
文匯藝術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