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巔峰十年創作亮相國家博物館

  • 作者:劉思恩
  • 來源:國際在線
  • 2017-12-07
李可染巔峰十年創作亮相國家博物館
 

“1979年至1989年,是李可染先生生命的最後十年,也是他藝術上最重要的十年,更是他創作之路的巔峰十年。”李小可發出的文章用“巔峰十年”來形容其父李可染先生最後十年的創作。11月30日,會聚大師巔峰之作的“紀念李可染誕辰110周年——墨天神境 李可染最後十年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墨天”取自可染先生最後一個畫室齋號——“墨天閣”,“神境”來自其1987年創作的《高岩飛瀑圖》之題跋:“吾國繪畫基於用墨,歷代匠師嘔心瀝血,墨水交融,千變萬化,臻於神境。”“墨天神境”體現了可染先生晚年的藝術主張和筆墨成就。

  此次展覽共展出李可染先生1979至1989年間創作的繪畫及書法作品162幅。展覽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展出繪畫作品68幅,其中包括李可染先生晚年集其大成的山水畫創作,富有童趣的牧童與牛題材,以及少量人物畫。第二部分展出書法作品94幅,這是迄今為止可染先生書法的最大規模集中展示。這些書法作品既包括以可染先生藝術觀點為內容的創作,如“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為祖國山水立傳”等,也首次展出其晚年應社會機構、文化名人、雜誌等之邀的題詞,在展現可染先生老辣獨到筆墨的同時,可見其對家、國、師、友的關懷與社會擔當。展覽還等比例復原了可染先生晚年三里河寓所的畫室——師牛堂,這次展覽展出的繪畫、書法作品都出自師牛堂,觀眾可以通過参觀師牛堂,對一代藝術大師的藝術人生有更生動、深入的了解。

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的巨匠,是中華文化和民族責任自覺擔當者,他的藝術人生軌跡,始終緊緊圍繞着中華文化與民族的復興和“東方既白”的終極目標,即使遭遇戰爭、病痛和災難,也從未偏離。2011年5月,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之時曾舉辦“李可染藝術大展”,全面回顧和展示了李可染先生的藝術道路和各個時期的藝術精品。今年是李可染先生誕辰110周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主辦方以“墨天神境”為題,精選其最後十年的精品力作,舉辦此次專題展覽。

  作為中國畫改革的旗手之一的李可染先生,1941年他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是他深入學習中國文化二十年的感受。他意識到,只有把握真諦后成為“透網鱗”再走出來,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才能發展,東方文明才有希望。這期間,他拜齊白石、黃賓虹二位為師,潛心研究傳統,創作了一批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深受好評。

  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先後四次長時間外出寫生,行程數萬里。在與大自然的對話中,他得到了最直接、最新鮮、帶有生命力與時代風貌的感動。中國畫寫生的當代意義,在李可染先生的代言下,於改造傳統國畫的時代要求之中獲得了超於寫生的意義。由寫生所導引的表現新時代,再由表現新時代而建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筆墨和新的創作方法,李可染先生走在時代前列。

儘管李可染先生於50年代行走在各地的寫生,表現出了時代的意義,但是,完善其筆墨與個人風格,卻在此後一個更長的時間段才得以完成,特別是在經歷了60年代中期之後十年的曲折過程。李可染先生此後的創作用墨越來越重,用筆也越來越厚實,他在“為祖國山河立傳”的努力中,探尋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筆墨語言。

  他“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是從1979年到1989年,也就是李可染先生72歲到82歲這最後十年。在這十年間,李可染先生以他非凡的個人風格,將中國山水畫引領到一種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同時,也挽回了晚清以來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頹勢。也因此,他於80年代後期曾有意將“師牛堂”改為“墨天閣”,可見李可染先生對傳統墨法的高度重現和推崇創新。這十年,他建構了“李家山水”的基本格局;這十年,他完善了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所造就的個人風格;這十年,他簇擁起了當代中國山水畫藝術的高峰。

  在開幕式上,李可染先生家屬將李可染先生晚年重要的書法作品《書文天祥〈戲馬台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體現了他們無私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據悉,展覽展出至2018年1月3日。

名家訪談更多»
文匯藝術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