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獨鐘的粉畫家杭鳴時

  • 作者:趙麗莎
  • 來源:美術報
  • 2017-11-14
杭鳴時 為國爭光 54×78cm 1978年 1996年入編《中國新文藝大系》美術卷
杭鳴時 為國爭光 54×78cm 1978年 1996年入編《中國新文藝大系》美術卷

  在蘇州古城的西南角,北依古城,南鄰石湖,有一座以“杭鳴時”名字命名的國立粉畫藝術館,記者在這裏見到了杭鳴時先生。初見這位耄耋老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及肩散落的稀疏長發和炯炯有神的雙眸。他那高大魁梧的身材以及走起路來利落的步伐,看起來明顯要比同齡老人更為硬朗。談話中,眉宇間流露着為人、為藝的率真與直爽,在一杯下午茶的悠閑時光中,記者領略的除了咖啡的香醇,還有人稱“粉畫巨子”杭鳴時先生漫漫的藝術人生。

  穉英畫室的家學滋養

  開啟人生藝術歷程

  時光如梭,一張80年前的老照片勾起了杭鳴時對童年的記憶。照片中舊式中式樓房的二層,幾扇雕花的窗戶依次打開着,一位長者和三位年輕人站在窗前,凝視窗外。站在中間這扇窗前的兩位大人中間,有一個五歲的小男孩趴在窗台上,正神情專註地望向外面的世界。這裏曾是位於上海閘北山西北路與海寧路交匯處的一所由三進中式房和西式花園洋房組成的公館大院。在兩進中式樓房的二樓陽台對面,曾以商業美術月份牌廣告名噪於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穉英畫室”就在這裏。杭鳴時的父親杭穉英與金雪塵、姨夫李慕白和畫室其他成員曾在這裏創作了數以千計的月份牌廣告、著名商標與包裝。而年幼的杭鳴時也正是在這裏,接受祖父杭卓英耳提面命的《朱子治家格言》的諄諄告誡。

  杭鳴時從小就喜歡畫畫。他對記者說,“在我的藝術經歷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小時候在父親的畫室里看金雪塵和李慕白畫擦筆水彩。”說起來,正是在穉英畫室學的擦筆揉彩的技法,後來這也成為杭鳴時在年畫、粉畫等創作中十分有特點的一種表現技法。

  說到父親杭穉英,杭鳴時回憶起父親一生正氣、善德為人的高尚品質。他說,日本人佔領上海時以200兩黃金誘逼父親畫寫有“大東亞共榮圈”的畫,他裝病拒畫,休業避難,直至抗戰勝利。他長期接濟困難同行、同事,甚至把孤寡親戚接到家中供養,最多時全家共有40來人吃飯,被稱為“小孟嘗君”。父親的品格被烙印在了杭鳴時的心中。

  當時的月份牌,大多以傳統的古典人物入畫,而穉英畫室的月份牌卻以時尚女性為創作題材。杭鳴時說,“當時的中國畫比較淡雅,父親很善於吸收。他受到美國迪士尼公司卡通片的影響,將動畫片中艷麗的色彩移植到了月份牌創作中。”他說當時國外的一些生活雜誌、地理雜誌都有訂閱,當時家裡像是一個小圖書館一樣。因此父親的作品中西合璧,新穎時尚,風靡海內外,曾在上海有半壁江山之稱。

  上海是西風東漸領風氣之先的交集地,包括穉英畫室在內的月份牌創作正是在這樣孕育着新興事物的土壤中應運而生,而杭鳴時也從穉英畫室跨出了藝術人生的第一步。

  深耕魯美三十三年

  紮根蘇州另起爐灶

  當問及是什麼勇氣和想法使他選擇報考美術學院時,杭鳴時說,“上海開埠早,當時從事月份牌等商業美術特別吃香,聽李慕白講穉英畫室一個月的收入就能買一輛汽車,不少人想擠進創作月份牌廣告的隊伍。儘管如此,社會上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商業美術是俗氣的,真正的藝術是從學院出來的。”杭鳴時先是偷着考,考上了當時的浙江美院,由於祖父阻攔,考上了也沒敢去,因為在他父親去世后,祖父杭卓英希望杭鳴時能守着畫室,而浙江美院院長莫朴先生還給他保留了兩年學籍。1952年,在杭鳴時高中畢業守了穉英畫室兩年後,終於還是如願考到了魯迅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在瀋陽一呆就是33年。

  留校后,杭鳴時也曾想爭取留學蘇聯,但是想考的那年只有德國和捷克招生,一個專業是首飾設計,另一個是玻璃藝術,憑着對繪畫的執着,杭鳴時先是留在學校附中教畢業班,后又在本科工藝系、國畫系、版畫系,教素描、水彩基礎課,課餘之外他又搞連環畫、電影海報、宣傳畫、封面設計、插畫等各種創作。所以他一直稱自己是一個雜家。

  在魯美,杭鳴時結識了夫人丁薇。兩人伉儷情深,琴瑟和鳴。夫人丁薇本來在魯美圖案系學的是染織設計,受杭鳴時的影響,70歲也拿起了粉筆,開始粉畫創作。

  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他們才華橫溢的兒子杭大播,由於醫療事故的后遺症,英年早逝。中年喪子的他們為了易地重振,闊別了33年深耕的土壤,來到蘇州城建環保學院(蘇州科技大學的前身),重新紮根,再起爐灶,到如今又是30多年。

  我是一個藝術雜家

  但對粉畫情有獨鍾

  在油畫、水彩、粉畫、版畫領域,杭鳴時都有作品問世,在美國遊學時還畫過國畫。他對記者說,“我是一個雜家,直到後來才集中精力畫粉畫。我覺得粉畫的魅力很強,其他西洋畫種,我都能用粉畫表現出來。”為什麼對粉畫情有獨鍾?杭鳴時說,“我家裡牆上至今掛着姨夫李慕白在我母親30歲時畫的肖像,這成為我粉畫的啟蒙。粉畫的魅力讓我愛不釋手,傳承和推動粉畫在中國的發展又成為我一種歷史使命,這就是獨鐘的原由吧。”

  色粉畫在中國的源流要追溯到上世紀初,留學歐洲的李超士、顏文梁、徐悲鴻、潘玉良都畫過粉畫。1912年劉海粟與同道一起創辦圖畫美術院,后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所開設的西洋畫課程就包括粉畫。上世紀20至30年代,粉畫訓練在美術課程中已經相當普遍,並且國產粉筆與畫紙均有出售。但在日本入侵后,由於戰亂致使工具材料短缺,中國的粉畫逐漸衰落。作為粉畫事業积極的推動者之一,當時浙江美術學院的丁正獻老師成為使得粉畫重獲生機、也是將接力棒傳給杭鳴時的一個關鍵人物。

  杭鳴時說,“丁正獻老師,為了發展粉畫事業,親自發動作者,徵集稿件,深入工廠、農村,自己出資在全國各地組織過70多次粉畫展,展后又刻蠟版、出簡報、開座談會。他為粉畫事業作出的貢獻令我感動,後來他有需要我就配合。”直到2003年,杭鳴時促成中國美術家協會在蘇州舉辦中國首屆粉畫展,至此小畫種有了大舞台。談及當時籌備的艱辛,他說,“我為了讓別人了解粉畫、支持粉畫發展,免費送出去50多張粉畫作品。我還請畫油畫、國畫的朋友來畫粉畫,只要上了這條船他們就下不來了,這就是粉畫的魅力。”

  色粉畫兼有油畫與水彩的藝術效果,在塑造與暈染方面又有獨到之處,色彩變化十分豐富、絢麗而典雅。色粉畫在歐洲有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還屬於小畫種。近年來由於中國美協兩年一屆的水彩、粉畫展,以及各地一系列粉畫展的舉辦,粉畫高研班、沙龍的開展,一些高等院校開設了粉畫必修課,選修課,許多地方自發的成立了粉畫工作委員會等組織,甚至建立了國立的粉畫藝術館,開闢了粉畫教學基地。一批粉畫愛好者都在齊心協力,為發展、提高中國粉畫貢獻力量。儘管如此,杭鳴時還是有些擔憂,他說,“我覺得在粉畫發展過程中缺少兩樣東西,一是缺少真正下功夫關心生活、題材深刻有主題性的創作,另一個是缺少理論研究。”他笑着說,“我就是到處點‘火’,現在好在有很多幫手幫我點。我深信,粉畫的星星之火,必將燎原!”

 
名家訪談更多»
文匯藝術館更多»